願力

 

學佛修行的主要路線是:戒定慧

重點秘訣方法是:止觀雙運

第一步是要能

所有的修行體系第一步幾乎都是相同

打坐.冥想.靜默也是各宗教.各門派修行修練

的第一個步驟.

若不能定.就先要先練習.

先讓自己安靜一點.至少外在體現的安靜.平和

(內在亂糟糟的一開始是正常的)

若不能靜就要先練習培養良好的習慣與

安排好的生活環境.

培養好的習慣和安排好的環境非常重要

例如:每天定時的冥想靜坐.那怕只是20分鐘都好

睡前有睡前的法門練習.起床時有起床的法門練習

定期的看有關修行.佛法.靈修.各種經典書籍

或上網查查相關資料.做成筆記等等...

安排專屬自己獨處的空間與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外務.

與人相處時.就選擇與人面對面的法門偷偷練習

面對吵雜的環境.也有相關的法門可以應對練習.

躁動不安時有相關的方法讓自己可以冷卻下來.

無精打采時有相關的方法讓自己恢復精神.

想要放鬆休息.就選擇一個可以讓自己完全放鬆的方式

例如好好地睡到自然醒.然後躺在沙發上或床上

看看電影.聽聽音樂.玩玩手遊.或好好用一個下午的時間

看一本自己有興趣的書.

修行.可以不用選擇那麼刻苦的練習.但至少要持續的練習

並做適時的的檢討.反饋.

平時就要去練習尋找.適合自己在不同環境.不同狀態下

能運用的方法.不是用同一種法門就可以打遍天下的

(至少一開始修行是這樣).要像煮菜一樣.像燉藥一般.

火候要懂得拿揑.不可能煮每道菜都開一樣的火.加一樣分量的

鹽和醬料吧?!

所以修行也不可能面對日常生活不同變化的環境都用同一套

有時候同一套有不同的用法.能面對不同環境

但初學者還無法應用.所至少也要準備兩種適合自己的法門

在口袋裡.

還需要保有包容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宗教.修行的方法

("包容開放的心態"並不是指沒有對錯.高低.快慢.正偏.

若以悟道為目標.很多方法和觀念明顯是不對的.或是做白工.

做身體健康.做開心的.做心理安慰的.做自己爽的XD

"包容開放"是指要放開心胸去看待這些.知道他的緣由就好)

 

在這些有關修行的方法安排之前.

有一件事幾乎可以決定了你未來修行的成果.

那就是---願力

但我所說的"願力".不是你想的那個為這社會.為許多人類

和眾生做什麼事的"願力"

而是---你對自己的"願力".

你的意願程度有多高.你的決心程度有多強

你成佛.悟道.想知道真理.想搞清楚這一切的決心有多強

想脫離所謂的"苦海"的決心有多強

只要你的願力夠大(加上開放包容的心)

你就已經成功了.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說一個幹話:

如果你真的夠餓夠渴.你一定會想方設法去找吃的喝的

而如果你的心靈夠飢渴.你一定會設法去找到正法.並實踐以達成

這個意願程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你的"厭離心"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使用這個字眼(厭離心).因為容易遭到誤會.

那其實是一種來自於你對這個世界很深的洞察.感悟力

佛陀當初不也是看到這世界原來有生老病死.感嘆原來

一切都會逝去.(而生厭離心)才去修行的嗎?

所以那個"感悟"就是未來悟道的種子

那個願力(決心去看看這世界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是這一切的種子.一切的開端

這個"願力"就是靈魂覺醒的剎那

這個"願力"並不是只想淺嘗即可.而是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

佛陀當初不也是坐在菩提樹下下定決心:

若沒找到真理.就不再起來.就死在那裡嗎?

每位悟者都是抱持這樣的"願力"(決心)的.

而佛陀的六年苦修.最後捨棄了那些方法.

就是擁有了包容和開放的心態.知非即捨

這也是一個關鍵.有多少修行人抱著錯誤或認知不對的法門

一輩子都不肯放手.跟一樣抱到死.結果還是一事無成.

所以

願力開放包容的心態.是修行這件事的源頭與根本

缺一不可

 

那麼."願力"(決心)是可以培養的嗎?

答案是---由你的"厭離心"程度來決定.

那麼."厭離心"是可以培養的嗎?

哀~這就不好說了.以我多年來的觀察發現"厭離心"

很吃"天生".(我很不願那麼說.但是這是我目前看到的事實)

有人天生就很有厭離心.有人就是沒有.

但別搞錯"厭離心"了.他不是一種對人生的挫敗與悲觀

前面說了.他是一種對這世界很深的洞察感悟.

"厭離心"不是因為你生意失敗.考試沒過.感情挫敗.年老孤苦

才有的那種"人生失敗感""人生無望感"

"厭離心"是不論你人生過的順不順遂都會有的一種感覺

即使你人生很成功.飛黃騰達.經商成功.當上富豪或權貴都會有的

感覺.看看佛陀.他也是一國的王子阿.但他還是有一種很深

"厭離心"(對世間深刻的洞察體悟).所以.不要誤會"厭離心"了

要分清楚情況.很多人生不如意或年老了就開始學佛.並不是他有

"厭離心"阿~更多的是因為恐懼.

好.那麼."厭離心"可不可以培養呢?

我說了.這真的很吃"天生"那一套

(但所謂"天生"是指這一輩子而言.如果把整個生命拉長來看

就沒有"天生"這一回事了)

假設滿分是100分的話.

如果一個人生來就帶有70分的厭離心.那麼是有可能培養成90

分.100分的厭離心的.

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沒有厭離心.那麼此生要他增加10分

的厭離心都很難.

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有20分的厭離心.那麼此生要他到

70分也沒辦法...

所以.那種對生命的洞察與感悟.是很難在此生可以培養的.

他必須生生世世的累積.

就像小孩子剛去遊樂園就馬上想要離開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讓他好幾年都待在遊樂園.玩同樣的設施.

過了幾年他一定就會想要離開.你強迫他留下來玩他都痛苦.

​​​​​他會恨不得立刻.馬上就離開!

所謂的"厭離心"就是這樣的狀況.

但快慢對每個人並不一定一樣.有的小孩玩一個禮拜就想離開了.

有的可能要玩兩三年才想離開.

如果沒有足夠強的"厭離心"就無法有夠強的"願力"

(決心要離開)

那麼上述說的修行兩個最根本其中之一"願力"就沒達標.

自然往後的修行也是很難上手或成功了.

相信大家會想要修行的.多少都是有些"厭離心"的.

如果你有足夠的厭離心.那就可以"開始"了.

如果沒有足夠的厭離心.自然也沒有決心了.那也騙不了自己.

(我個人真希望發明一種可以從無到有增加"厭離心"的方法.

但...這是整個生命運行的軌跡.我是不可能做到和干涉的)

 

 

 

 

 

 

arrow
arrow

    無一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